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如果还有选择,张燕一定不会在这个时候与官兵作最后的决战。
他上百万的黑山军,决战时刻,居然就仅只有三、四万人跟着他身后,这是他没有想到的。
与官兵决战,其实有许多时机,并且,还是非常有把握的决战,胜算有七八成以上。
在知道刘易与袁绍、公孙瓒结盟之时,张燕若真的有胆色,大可大军尽出,把大军开出到黑山去,无论是进入幽、冀、并任何一州。都会迫得刘易与袁绍、公孙瓒要正面与他们决战,不战还不行,因为,他们都担心幽、冀等州会落在张燕的手里。
可是,张燕因为瞻前顾后,又因为轻敌的原因,以为他在黑山待着,官兵永远都不可能攻杀到他的山下,以为眼下幽、冀州的局势,一切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如何夺取幽、冀州,一切都由他采取主动,什么时候出兵攻取,都由他来决定。所以,他理所当然的,以为布下一个大局,请圣女来黑山振奋军心,再请泰山黄巾军一起出兵幽、冀州,同时,派出三路共计三十万的大军到黑山外围,牵制官兵。如此种种布置,如果得到切实的施行的话,张燕觉得,幽、冀州都已经在他的手里。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官兵的动作会如此的迅速,说打便打,一开始了,便把他逼得一下子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泰山贼,暂时还没有什么的消息,他的三十万大军,一出军便折损了十万人马,另外派出几路阻击官兵向黑山挺进的军马,也纷纷折损。
实际,哪怕被官兵开始围绕着黑山挺进的时候,如果张燕也放胆的集结他的所有军马。放任官兵围攻黑山,从任何一路杀出到冀州或幽州去,几十万的大军,到了外面。还怕夺不下一座城镇作为据点么?可是,张燕却还在奢望着他那两路各十万的黑山军有什么的作为。还在等着,坐视三路官兵汇合,攻杀到黑山来。
其实,一般人都很难想象,坐拥比官兵强大得多的实力,居然不敢率军与官兵作决战。或许。这就是官兵与贼兵的分别吧。兵追贼躲,是天性使然吧。
另一个机会,就是在官兵在三口峡谷休整的时候,张燕也可尽起大军,与官兵作一死战,可是他没有,还想着要利用自己的险要地势,消耗官兵的兵力。他没有想过。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官兵要进攻。又岂会白白的撞上他的枪口?
最后一个机会,就是官兵来到了黑山脚下,张燕如果不顾一切,大起全军,与官兵决战于黑山脚下,那么,官兵亦难以言胜,最多就是形成一个僵持之局。
之后,张燕就完全没有机会了,官兵的动作。远比他所想象的快,一天一夜便攻下了他的山下大寨,夺了他的半山山寨。就在他还以为可凭黑山顶据守,消耗官兵的大量兵力的时候,官兵突然从他的后山杀出,杀了他一个措手不及。更让他丧气的是,他的万多人马,居然连官兵的两个大将都没能斩杀。
到了他的一万黄巾力士,被官兵所破,张燕便知道他的穷途未路到了。
张宁一出现,完全站在了官府一方,使得张燕再也没有了选择,如果再不率军与官兵决战,他手下的贼兵被张宁一教唆,加上还有在黑山上比他张燕更老资格的杨凤,到时候,他手下的人怕会全都投降了官府。
所以,这是张燕最后的一战,胜了,就什么都可说,败了,就是他张燕的灭亡之日。
还好,表面看来,现在黑山顶上,总的兵力,还是张燕比官兵多。张燕,还有一线反败为胜的机会。
贼兵,随在张燕的身后,如潮一般扑下。
赵云几个起跃,突出自己的军阵之前,迎着张燕杀上去。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赵云此刻的精气神,完全锁紧了张燕的身形。
受到赵云气机牵引,张燕也紧紧的盯着突前出来的赵云。
这个时候,张燕已经把赵云带给他的恐惧抛开,因为,他已经没有了退路,不管对手是如何的强横,他必须要击败对方,为了最终的胜利,他不惜一切代价。
双方的军士,在迅速接近,这一次,双方似乎都忘了弓矢或者一些远程投掷的攻击手段,谁也没有施放弓箭。
这主要是张燕的军队从上坡扑下来,奔跑的速度很快,张燕只想着一豉作气击败击溃官兵,不想因为停下放箭或投掷器物而减弱了自己方面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