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要将前线补给点设在巴尔喀什湖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汉军的远征大军都赶到之后,必须要呈一个辐射线状向哈萨克斯坦腹部纵深出击,一直到杀入到俄罗斯的东南部大草原上。
如此,将这个补给点推进到巴尔喀什湖的东面地区,这就有便于日后汉军的出击。
要知道,巴尔喀什湖呈一个湾月型,呈东西走向的一个天然大湖泊,东西长达一千多里,而横渡此湖,不过是百多里的湖面宽阔。
汉军的前线补给点,就等于是在这巴尔喀什湖的湾月内保护着一般,只要肃清巴尔喀什湖东面的小数部族人,将这些地区控制在汉军的手里,那么,就基本可以确保这个前线补给点的安全,确保不会遭受到异族人的攻击劫掠。
当然,按正常来说,如此也不易于到时候汉军向西面的出击,也不利于以后对汉军的粮食物资等方面的被给,因为,汉军看似受到这样的地形的阻隔,要出击,要为将来深入哈萨克斯坦地区的汉军派送补给,似乎就要绕远很多的路途。但其实不然,因为,巴尔喀什湖或者何以阻挡得了异族人,但是却阻挡不了汉军。
因为汉军可以随时打造船只,甚至制作一些简单的竹木筏,便可以将大军及补给通过巴尔喀什湖运送到各个方向,根本就不用绕着巴尔喀什湖来通行。
那个,在这里,贾诩也得要多谢一下皇帝刘易,因为,是刘易特意要求,一定要带上一些懂得造船造筏的艺匠一起前来。现在,他才明白,原来刘易也早就心里有数,恐怕早就知道这个会用得上。
不过,贾诩却高看了刘易了。刘易的确是考虑到懂得造般的艺匠能够派得上用场,但刘易的确没有考虑到贾诩现在所要进行的行动计划。
那么刘易又是如何考虑到要派出造般艺匠呢?
这里面是有原因的。事实上,这里还牵涉到一些历史典故的问题。这些典故,就算是后世世人也常常挂在嘴边,但是,大部份人怕都分不清楚。
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来自于一个成语的典故。五湖四海!出自《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要知道,在华夏,汉人一般都习惯说五湖四海之内皆兄弟。那么,这里面所说的五湖四海,分别是指哪一些湖哪一些海呢?
这个,湖就先不说了,咱们说海。
海嘛,在后世来说,这四海一般都是指东海、南海、渤海、黄海。但是,可以明确的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在我们华夏,向来都比较讲究举案齐眉,有始有终,有一便有二。比如,东南西北,有北京就会有南京,有西京及东京。又如有山岳,便分为东南西北中岳,并称为五岳。那么海呢?有了东海、南海,那么肯定就会有北海及西海了。
而后世所说的四海中的渤海及黄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四海之一。真正的西海,其实就是巴尔喀什湖,另外,北海就是后世已经属于俄罗斯的贝尔加湖。
汉代刘向(公元前时期的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家)在《说苑·辨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
当中,亦有一些先秦时期及西汉时期的正史或野史当中提到,华夏四海具体是指哪四海的。
刘易亦是记得在后现代的时候,曾看过一些论坛节目提到过这个问题,当时,还有许多学者对于后世时期,没能将四海都纳归我们华夏版图而觉得有点遗憾。如此,刘易才有一点印象,然后,看到太阳能手机上的卫星地图上所显示的巴尔喀什湖,刘易才记起,此湖应该就是我们华夏人所说的四海之一的西海。因此,就考虑到,到时候可以会用到船只方面,但那些地方的小数部族人,未必会有船只,哪怕是有,可能都是比较简单的小船,所以,觉得还是带上一些懂得造船的人才,以备急时之需。这不,也正好派上用场。
这些先不提,且说徐晃率部直扑巴尔喀什湖东岸地区,一路几乎是高歌猛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的抵抗。
事实上,在近百年来,巴尔喀什湖东部地区,几乎成了一个真空地带。主要是因为一边是已经归于南匈奴的阏氏族所生存的地区,一边是历经过北匈奴人施虐之后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小数部族,原来应该是属于依附康居国的小数部族,他们要不是已经被北匈奴所灭便是已经依附了阏氏族。还勉强在这一带地区挣扎求生的,只是一些原来的乌孙、康居等部族的后人,他们要避着南北匈奴人,躲在一些荒僻的山岭之中艰苦渡日。
现在,当徐晃率着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杀来,那些小数部族人避都来不及,又哪里敢来招惹这支强大的大军?
如此,徐晃所率的二十万先锋军,就顺利妥当的赶到了贾诩把指定的地点。
当然了,徐晃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的,因为他一路率军从洛阳到达乌鲁木齐,再到巴尔喀什湖,一路摩拳擦掌的来,却没有让他一展身手的机会,就这么轻轻松松平平常常的就走了万多里的路程,一场仗都没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