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暖阁内,袁世凯被载沣两拳打到在地。慈禧更是怒火交加,她乃是一国太后,这个国家的实际控制者,位列中枢几十年。最害怕的就是别人的欺骗,所谓欺君之罪便是这样。但是袁世凯又是何等精明的人物,他很快就反应过来。还没有等慈禧开口,就爬到了慈禧身边。哭诉道:“老佛爷,臣无辜。这枚扳指是谭嗣同给臣的,他还给了臣看了皇帝的诏书。”
说到这里,也是机缘巧合。当初袁世凯向荣禄告发的时候,还对荣禄详细的说明,当日在御书房之中的种种一切。但是荣禄到了颐和园之后,刚刚交出了那枚扳指,只说了是皇帝给袁世凯的,还没有说详细,便惹得慈禧大怒,后面的话语自然也是没有说出口。
虽然袁世凯不知道这其中的弯弯道道,但是到了如今这个时候,袁世凯放手一搏,直接把所有的责任推到了谭嗣同这个死人身上。一下子之间,便是死无对证。如果荣禄没有来得及告诉慈禧这些细节,袁世凯自然可以逃过这一劫,之后的事情只要荣禄帮助他圆慌,那么一切就顺理成章了。如果荣禄告诉了慈禧这些细节,袁世凯便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了。
却见慈禧听着袁世凯辩解着这些,怒道:“放肆,谭嗣同那个国贼给你的信物,你就可以以为是皇帝的吗?”袁世凯装着可怜委屈道:“圣母皇太后圣明,奴才只被那份诏书唬住了。那扳指又镌刻龙纹,所以不敢说什么。便暂时接到了命令,然后就告诉了荣禄大人。”慈禧冷笑着道:“怎么你这是要把责任怪在荣禄大人的身上,可笑。来人啊!把袁世凯压入刑部大牢,待事情查清楚了,再问责。”话毕,便见两个侍卫上前,摘掉了袁世凯的官帽,拉着他就出去了。
暖阁之内,小厅之上。袁世凯凄凉离去,光绪眉间尽是喜色,连着平日苍白的脸色,今日霎时间也透出了几分红润。而载沣却是低头喝茶,眉眼之中尽是凝重之色。
袁世凯刚刚被拖走之后,慈禧又把目光投向了光绪。光绪头皮一紧,低头不敢直视慈禧。慈禧道:“你虽然摆脱了这件事。但是百日维新变法的罪过,却是逃不掉。自甲午年,我便开始逐步放开朝政于你,便是希望你能做一个明君。我自是比不上孝庄皇太后,但是你更是比不得圣宗一丝一分。看看你的百日维新,朝纲皆废,朝野也是骂名。那个康有为竟然还准备与日本人与虎谋皮。你以为那个伊藤来访华是好事吗?日本人无利不起早,他们是来割我们大清血肉的。你的《定国是诏》皆废,自己去御书房闭门思过三日,我虽然老了,但是国家交给你还是不放心。自即日起,训政!”
所谓“训政”指的是在古代的时候,皇帝退位为太上皇﹐嗣皇帝仍须禀承训示处理大政﹐或皇太后垂帘听政。到了这里,自然便是慈禧重掌大权,继续垂帘听政。光绪一听,一脸的黑色,方才的欣喜之色顿时间消失的无影无踪。然而慈禧并没有再理会光绪,离开了座位。留下了落寞的光绪帝和不知所措的隆裕太后。
李莲英见状,在一边伸着嗓子喊道:“老佛爷摆驾慈宁宫。”话刚落音,已经走到了门口的慈禧微微顿了一下脚步,低声道:“小五随我过来。”
紫禁城,慈宁宫。
慈宁宫建造于明朝。明朝时候是予以前代贵妃所住的地方,而自乾隆皇帝开始,慈宁宫便是仅仅属于太后所居住的地方。但是慈禧喜欢长春宫,所以便开始一直还住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
载沣也是第一次来着慈宁宫,或者说是他记忆之中第一次来慈宁宫之中。相较之于其他的宫殿。慈宁宫,历史悠久,其中更有一种幽深厚重的气质。载沣骑着李莲英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小马,跟在慈禧的软轿后面,自徽音右门进入了慈宁宫,然后被慈禧带到了右耳房之中。
没有着太多的寒暄,慈禧直接就道:“你这几年在上海读书,看来眼光还盯在北京这边。要知道心不静,读不好书。”言语之间,颇有责备之意。其实也是慈禧在怪载沣没有必要管这件事。但是载沣道:“读书为了皇上和老佛爷,这次回京也是为了皇上和老佛爷。臣以为,目的都是一样的。所以还望老佛爷宽怀。”慈禧点点头,又直接问着道:“哀家这次重新垂帘听政,你以为如何?”载沣垂首,道:“老佛爷的决定,臣自然是遵循。只不过倘若老佛爷真的要问臣的心里话。臣是不赞同的。”
听着载沣的反对之声,慈禧叹息一声道:“哀家可以自己把朝廷管的服服帖帖的,可是哀家不会教皇上把这个朝廷管的服服帖帖的。哀家现在都有些后悔,把他从醇王府接出来。”慈禧这句话直接便打在了光绪的脸上,但是又不能说不正确。载沣听了之后,磕头道:“皇上是万世仁君,宽厚爱人,深得民心。”慈禧摇摇手道:“别拿这种话糊弄我这个老婆子,我中国遇三千年之巨变,仁厚爱人是没有办法控制好国家的,更别说变法图强了。而我也老了,不知道还能活上几年,变法图强的事情,我又不懂,也学不来。更是米有这个精力,我觉着与其这样的变法乱国还不如依照着祖宗的祖制下去,我也看了,只要我活着一天,这个国家应该都还不会乱。至于,我死了。那么大清就不是我可以忧虑的了。”话罢之后,慈禧的声音之中只有着无尽的疲惫。
历史之上,康有为蛊惑着光绪发动了激进的百日维新,然后被慈禧发动了戊戌政变结束了这场闹剧。接着慈禧便断掉了所有变法的措施,遵循祖制。其原因,并不是慈禧是所谓的顽固派。倘若真的是顽固派,自甲午年开始,慈禧就不会开始逐步的放权给光绪,让他主持国家,积极变法。这里要额外的说一点,变法不等于百日维新,百日维新只是康有为数年变法强国之中最后的一环,也是最为激进的一段时间,最不考虑实际情况的一段时间,就比如是我们共和国的“大跃进。”
慈禧不愿意变法,是她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她所能依靠的光绪更是没有这个能力。遇到这种情况,她只能退而求其次,稳固国家为主要目的。大清之亡,在一定的程度之上也是亡在了没有合适的继承人上。光绪实在是太过于懦弱仁厚,而大清却是需要一个勇猛刚强的君主。
听着慈禧的疲惫之声,载沣只有一阵悲凉。不过,对此,他已经早有了预案。他道:“变法强国,是我大清中兴的必须之路。而您年事已高,继续垂帘听政,实在是有伤身体。皇上治国,或许现在还不成熟,但是只要则一二大臣好好的教导,还是没有问题的。”慈禧微笑着摇摇头道:“老五莫要劝我了。我又何尝不知道这治国是最为伤神的事情,定然会削减天寿,但是哀家垂帘听政,至少主动权还掌握在哀家的手上。不允许皇上他胡作非为。而变法之事,还是需要细细做思量。”载沣见慈禧已经坚定了决心,自然不好再说什么。
他今日要来的,可不是说慈禧垂帘听政之事,而是要说变法强国之事。他磕头道:“臣以为变法强国者,在臣而不在君。变法更是在方方面面,既是朝堂之事,也是军伍之事更是民间之事。而且也应该循序渐进,打一批,拉一批。”慈禧听着,眉头微微舒展开来。其实当光绪搞起百日维新,慈禧对他失望之后,载沣便成为了慈禧最后的希望。无论历史的推动还是慈禧个人的宿命,此刻她都把眼光聚集在了载沣的身上。
她微笑道:“你且仔细说说。”载沣抬头道:“臣其实觉得世间万事的源头都是来自于朝堂之上的决策。而前些年,李大人,张大人,他们一直在为国家大搞洋务建设,其效果还是不错的,起码较之康有为等人,不知道好多少。所以大可改军机处为内阁,仿照日德,设立内阁大臣,再分设财政大臣,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外交大臣等等之类。但是与之日德不同的是,这些内阁没有实权,只有议论之权而且没有品级可以兼任。为了方便进一步的下达指令,可以再另外扩大总理衙门的职能,将六部职能全部划分到其下面。至于军事方面,可以另设军部,重新编制天下兵马。军部最高统帅,即可有陛下担任,而收归军权于中央。”
内阁制最开始形成于明成祖朱棣那个时期,内阁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秘书处,本身权力很大,但是没有任何地位。而军机处便是其的衍伸产物,权力和地位之间不是矛盾的。因为内阁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他们本身没有地位。简单的说,他们可以给皇帝建议,可以帮助皇帝传达命令。但是他们任何建议都必要皇帝的印章才算是形成效果。倘若皇帝觉得他们不行,他们就没有任何的用处。
中国封建王朝最开始是设立所谓的三省六部,来帮助皇帝解决日益复杂的朝政问题,中书令类似于所谓的宰相较之于内阁首辅,既有权力又有地位。因为他们下达一些重要命令是不需要皇帝同意的。但是朱元璋这个草莽英雄上台之后,就开始了对文人的打压,所以设立了一个内阁。内阁大臣便是由朝中重臣兼任,挂上什么武英殿大学士之类的名字,有点像现在的智库。
到了清朝的时候,清朝皇帝显然是要比明朝皇帝勤勉。他们开始叫做议政王大臣会议,类似于八旗旗主之间相互投票决定后金的事务。后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开始逐步削弱旗主的地位,再到后来八旗旗主的权力被削弱了。但是清朝皇帝发现自己又开始忙起来了,便借鉴了明朝的内阁制度,创立了军机处。
军机处和内阁制度大同小异,其中有一点不同便是军机处大臣的地位更低,这和皇帝自己本身打压也是有关系的。而且也不再类似于内阁一样确立首辅,不给他们一个牵头的大臣。这样可以避免大臣们抱团。
而载沣今天把这个内阁制度重新提出来,也只是准备把军机处改回去,而那些大臣行使的也还是原来军机大臣的职能。只不过他们需要更加的专业,比如说财政大臣只能提财政方面的计划。当然新内阁的制度主要的功能还是在洋务方面,而总理衙门收归了六部之后,便成为了执行部门。
慈禧听着之后,笑道:“听着是个可以法子,群策群力,变法图强确实应该这样。我看外面的李中堂他们便是你请过来的吧?”载沣尴尬的笑了笑。道:“这群老臣本就是军机处之大臣,而且洋务经历极为丰富,如今国家之变法,还应该依靠着他们。”慈禧又道:“军部之事还得等等再说,其涉及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中央收归军权是必然,否则便是乱世之开始。内阁和总理衙门,我看着可行。只是……”慈禧又叹口气,继续道:“我方才也说过了,国家之遭逢巨变,就好比是迷失在雾霭之中的人,永远需要一个走在最前方的人,带着大家走下去,不然人心很快就散了。”话毕,慈禧便双眼紧紧盯着载沣。
载沣自然是会意,他跪下道:“臣愿意为皇上之前驱,站在前面为后面的人,遮风挡雨,让我中华走向正确的方向。”慈禧点点头,欣慰道:“我希望你能够做好。你也是我这个老婆子最后的希望了。大清不要亡在我们的手上啊!”载沣道:“前些时候,礼部主事王照上言,说请皇上遍访泰西诸国,考察外国之故事。此言荒谬,但是也有有理之处。此方,京中大定。臣愿意和汪师傅一起,代替皇上走出国门,遍访欧亚诸国。”慈禧道:“吾闻当年俄国变法之彼得大帝也是伪装了身份,混在了使团之中。沣儿有此大志,甚好。哀家虽然还不知道能活几年,但是能活一年,朝廷就不会乱。”慈禧一介女流,一番话却是掷地有声,重如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