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增加民田的数量,同时也避免军功田的抛荒。
毕竟军功田不得买卖这一条对于人丁大幅度减少的军人家属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现在没有了色目人农奴,西域人口大减人少地多,种地只能自己上场,没有足够的人力很多军功田只能抛荒,即便半税对军人家属也是项沉重的负担。
因此,除了没有从军的家属可以改制获得民田奖励外,主动申请的军功田家属也可以获得奖励补偿,改为民田。
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将多出来的民田出售换取财富,不用承担田产太多的多余税收,还能多一笔横财收入。
各个家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决定留下多少民田。
如果无人售卖田产,官府也会按照市价统一购入。
实际上,很多军功田改制当时就直接将多余和奖励的民田出售给官府了。
这使得官府的田产大幅度增加,也让集体农庄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唯一不利的因素就是很多改制民田的士兵得知消息后,作战士气会出现下降,因为他们发现军功田的优惠政策消失,他们也无法拿到额外的军饷……
不过这些军功田士兵不是当着西域地区集中营卫兵就是在大西北北方防线跟绿皮对耗,士气小幅度下降影响不大。
而新成立的西域义务屯垦兵和大西北地区募集的新兵都是不授田,领军饷的战兵,军功田改制政策无法影响到他们。
大西北地区已经实行了均田制度,所以当兵的对军功田没太大渴求,更喜欢拿现钱军饷。
西域义务屯垦兵可以保证自给自足,还能额外领一份不高的军饷,也能保证训练强度和士气。
这也是李察内阁主动削减军功田的策略之一。
如今有了压榨式的集体农庄和大西北地区的金银铜矿的开发,明国的财政有所回暖,不像建国之初那般缺少现金,足以支撑起一支领军饷的正规军了。
最重要的是,由于北面绿皮大举南下,明国的军队将处于长期消耗当中,如果不断授予军功田的话,战死士兵无法回收军功田,新募的士兵又要授予新的军功田,如此循环下去,官田再多也会消耗殆尽!
与其到时候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不如现在直接改革军制!
军饷钱财这些东西到了士兵及其家属手里都是需要花出去的,朝廷完全可以通过税收回笼,大量现金流出还能促进市场发展!
在这一点上,军功田制度其实还是比较落后的,也就开国初期财政困难的势力可以用来爆发一波。
如果财政不困难的话,即便是封建王朝也更加倾向于募兵制度。
更何况,军功授田的士兵能打的一般只有第一代,一代老兵逝去后,已经有了一份家业的儿子战斗能力自然是大幅度下降,这也是李察前世历史中明朝卫所制度、唐朝府兵制度、清朝八旗铁杆庄稼制度等快速腐烂的原因之一。
等到野战军团那批军功授田士兵全都消失后,李察基本上就可以将发出去的军功田都变成民田了,到时候明国的军队基本上就完成了全部转型。
只要野战军团与绿皮战争中的损失……
对不起,这是种族对抗,牺牲是在所难免的,为了国家为了君主,牺牲小我成全大我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