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的这头牛也算是王家的“家生牛”,它的母亲也曾为王家服务过,只是三年前就老死了。

    当时的王家去官府报备过之后,就卖掉了大部分的肉,剩下来的一点还让全家人都尝了个鲜。

    牛肉面的滋味,王谨到现在还是十分想念,王家其他人也会经常提起那一顿美味。

    只是,就算再馋牛肉,也没人会把自家养的牛宰掉。

    首先,私自杀牛可是要坐牢的。其次,王家的男丁不多,劳动力缺乏,这头牛在农忙时可是能为大家省下不少力气,更别说平日里还能拉人拉货。

    因此,哪怕牛肉的味道让大家念念不忘,也不妨碍这头牛变成家里的宝贝。

    这头宝贝向来都是王修安和王诚父子俩负责管的。此时,王修安驾着的牛车刚驶进院子,听到动静的王诚就从房间里冲了出来,拿着提前准备好的草料,对着牛一阵嘘寒问暖,一口一个“阿黄”,听起来格外亲密,早就把自己还有一个弟弟并且这个弟弟今天上了一天学肯定十分辛苦这件事抛在脑后了。

    王谨慢吞吞地从牛车上跳了下来,看了一眼专心摸牛的王诚,也没说话,只是默默地走去了灶房。

    灶房里的邓氏董氏还有正在帮着烧火的王菀一见到王谨就开始叽叽喳喳地问话,听到动静的温氏和王蕙也从房间里走了出来,一群人挤在灶房门口,你一句我一句的好不热闹。

    还是王老爷子用力咳了咳,做主让他们先吃饭,吃完饭再问,大家这才安静下来。

    晚饭是邓氏亲手做的刀削面,面条中厚边薄,形似柳叶,嚼起来十分劲道,再配上邓氏秘制的酸汤臊子,那味道真是没得说。

    王谨上辈子吃饭不喜欢放醋,可这辈子生在山西,吃了六年的醋,也渐渐有些离不开了。

    主要是邓氏和董氏做面条和腌菜的手艺实在太好了,配上县城里老字号的醋,那可真是画龙点睛,如鱼得水,锦上添花,如虎添翼,让王谨想不上瘾都不行。

    吃过饭,王蕙去灶房里洗碗,王家的其他人都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闲聊。

    月溪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栽着槐树,而且都是上了年头的,其中尤其以村口的那棵大槐树最高大,历史也最悠久,因此,村人们都有在槐树下谈天的习惯。

    只是其他村人大多都喜欢蹲着,而王家人还保留着一些世家里带出来的习惯,不太喜欢蹲着说话,哪怕是去村口大槐树下跟村民们交际,也会随手带着一个小板凳,其他村人也都不觉得奇怪。

    王家的男人都会做些木工活,因此并不缺凳子。家里的板凳一般就放在院子里的槐树下,还有两把摇椅,是王老爷子和邓氏的专座。

    每天吃过晚饭后一家人都会在树下聚一聚,聊聊天。王谨最享受的,也就是每天的这段时间。

    大家打趣了一番王谨之后,便开始谈论近期王家最重要的事——王谦的婚事。

    王谦是王家第三代的第一个孩子,王家的长子长孙。虽然王家已经没那么多规矩,但“宗妇”的观念,还是深深扎根在王老爷子心里的。

    比如当初为大儿子王修平相看的时候,选的就是能写会算,性格大气,能立得住,还要擅长交际的女子。而到老二王修安,就没那么多要求。温氏平时的话不多,也不太热衷于跟其他村人来往,倒是正好能跟董氏相处得来。

    如今要给王谦选媳妇,王老爷子更是十分重视。主要是因为,王家目前的关系十分和谐,但一旦有外来者加入,这种平衡就很有可能会被打破,一家人几十年来攒下的感情就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被磨光。

    再加上,长子长孙,向来都是默认的未来继承人,虽然王家的家产也算不上多,但万一将来的长孙媳妇有什么别的小心思,那整个王家将来的发展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所以这个长孙媳妇的人选就要格外慎重,王家的这锅汤,是万万不能混进来一只老鼠的。

    提到这个,王修平和董氏夫妻俩也是有些发愁。他们明白公爹的想法,尤其是董氏,她自己遇上了一个好婆婆,也没有那搓磨儿媳妇的心思,但要是将来的儿媳妇蹬鼻子上脸,把自己的儿子也带歪了,那她可真是哭都没处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