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之战迫在眉睫。
不管是从商路通畅的角度,还是从军事战略方面,秦国都要奋起一搏。
李原主意已定。
当然,出兵的最后决定还需要通过正式的朝议,在这次的朝议上,秦国内部第一次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壤外必先安内。
这是来自保守派为代表的章邯、辛胜等老派军人的意见,他们认为在关东尚有西楚这般强敌的情况下,去出兵河西走廊,与草原上来去无踪迹的匈奴人交锋,这万一要是大军被敌围歼,则大秦的根本就会动摇。
章邯等人的这一观点,也同时得到了李斯、王离等人的赞同,在朝中形成了一股反对出兵河西的势力。
与保守势力相对应的,是那些年轻的官员将校,白广季、李仲翔在西域孤军奋战,面对着百倍甚至于千倍于自己的敌人,这样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兄弟被敌人包围然后力战而竭,象骆甲、曹信、冯宣这些年轻将校早已按奈不住。
李原目光清澈。
初为人父之后,他的视野仿佛一下子开阔了许多,许多历史的不解谜团也在各方情报的汇总中,得到答案。
白、李二人的这一封羊皮卷书,传回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那就是在未来的某一天,等到冒顿彻底的平定了西域的反抗力量后,他的兵锋就会立即南下,到时候,李原面临的。就将是和白登之战时刘邦同样的选择。
若是选择战,秦军在面对不熟悉的匈奴人时。还能不能取得如内战时一样的战果,这是一个未知数。
若是选择避战,那么秦国就只能和历史上的西汉一样,向匈奴低头认错,并选派公主往匈奴和亲,送去匈奴人急需的酒、棉絮、丝绸、粮秣等等慰问品。
这样的一个结果,绝不是李原想要的。
大秦的铮铮铁骨不允许他这么做,来自穿越者的灵魂也不充许他在拥有强大兵力的时候。还去向另一个蛮夷的王者臣服,那样的话,就算最后赢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也终将在史书上留下不光彩的一笔。
最后,在李原的一力坚持下,秦国发布了出征河西的动员令,新一轮的战事即将打响。
同时。由于匈奴人的强盛,在九原一带的王离军团不得不留守在北境按兵不动,在关东一带,秦军还要面临楚军越来越大的压迫,在赵地的韩信军、在三川郡的蒋渝军俱不能动,而在南郡一带的冯宣部也要担负守卫汉中门户的责任。同样不可轻动。
在秦国东部边境局势不稳的情况下,这数支军队都无法调动到西线,李原最后决定,任命韩信为东路军将军,蒋渝为副将。统一指挥东线的秦军,任命王离为北路军将军。苏角为副将,指挥九原、云中郡一带的秦骑军,任命王尚为南路军将军,冯宣为副将,指挥南郡、南阳郡、巴、蜀各处的秦军。
在不动用这些惯战主力的情况下,秦军西征部队共有六万将士组成,主要由骆甲的三万骑军、曹信的五千月氏步兵、二万由老将章邯、辛胜统御的新募辎重兵组成,另外,再加上甘勇率领的本部中军五千步骑。
甘勇在秦、赵之战后,本可以如王尚、曹信等人一样,独领一军作战,但在李原征求他意见时,这位秦军中的后起之秀却一力拒绝了。
同时,在这支西征军中,让人意外的是章邯、辛胜两位老将的再次出山。
虽然在朝议时,对李原一力坚持西征持保留态度,但在出征之事定下来之后,章邯、辛胜表现出了一个宿将的风度。
“武侯,老夫虽不是廉颇,但也还有十战之力,河西之地,地广人稀,匈奴骑兵又来去控惚,辎重之安全当慎之又慎,故此,邯自请领二万新卒固守后方,以为武侯张鼓略阵。”章邯在朝堂之上,大声请将。
“章老匹夫,汝还未老,辛某又岂能苟食于世?”章邯话音未落,另一员秦军宿将辛胜也是士气满满。
从年龄来看,章邯、辛胜都已近六旬,本来花白的须发现在已经全部白了,这几年来秦军的一次次胜利让他们两个老家伙再也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