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尺典吧>科幻小说>重振晚明 > 第八十章 李信
    孙承宗得了崇祯的旨意就要告辞离开,崇祯却叫住孙承宗,说道:“孙师不必如此着急,孙师刚才所说流贼流窜不定,官军围剿,不知孙师有何良策?”孙承宗闻言止住脚步,躬身道:“启禀圣上,围剿流贼当以分、堵、诱、围、歼逐步进行,不可急于求成。”崇祯点点头,道:“请孙师详解。”孙承宗道:“老臣愚见,如今流贼各部分散于山西各地,相互之间虽有联络,然毕竟流贼互不统辖,难以真正一致,可对各部各个击破之。另外以孙传庭以秦军一半兵力约五万人,严密把守陕西沿线,不可让流贼重新返回陕西。以秦军另一半人南下河南,挡住流贼可能的南下河南之企图。令河南吴襄的关辽军北上进入山西,攻击流贼,令洪承畴率领所属军队,由北和东两个方向沿途攻击流贼,陛下则可亲率第一集团军坐镇太原,调度各部协同作战,以便分别给予支援。”

    崇祯认可的点了点头,说道:“嗯,就按孙师的意思办吧。另外,宣大一线原本是贺人龙与曹变蛟一同负责,后来贺人龙擢为皇家陆军第二集团军军长,宣大一线只剩曹变蛟,朕的意思是想此战之后,由孙传庭总督宣大,曹变蛟接替阎应元为皇家陆军第四集团军军长一职,阎应元另有他用。”孙承宗道:“臣遵陛下旨意。”

    崇祯和孙承宗又计议一会,然后指着李年对孙承宗说道:“孙师,你可记得前户部尚书李汝华?此子乃是李汝华之孙李年。”说着又让李年将李家的遭遇对孙承宗诉说一遍。孙承宗为官多年,自然知道李汝华,并且和李汝华还有一定的交情。听了几年的介绍,也是心下唏嘘不已。

    崇祯继续对孙承宗说道:“”山、陕、川及河南等地,连年灾难不断,更加流贼肆虐,只怕如李年这样的孩童不在少数,朕想由内帑出银,让各地收集这些孩童交到内厂那里,由皇家收容。男童可编练成为童军,聘请教书先生教育辅导,闲暇时间由皇家陆军抽调这人手加以训练。待其长大后,可根据其各自特长分别安排。也可用于补充皇家陆军之战损。女童可集中由先生教育辅导,可根据各自喜好,分别教授不同技能知识,长大后,或可让其进入内厂那边的各工坊从事生产。”

    孙承宗和李年听到崇祯的想法,齐齐拜倒,口称陛下恩典。崇祯让二人起身,又对李年问道:“李年,朕收容你们孤儿入童军,你可愿意么?你还有什么想法,可以告诉朕。”李年跪地泣道:“启禀圣上,草民替各地无家可归的孩童谢谢陛下的隆恩。只是草民在去童军以前,想见一下草民的远房族兄。”

    崇祯意外的说道:“你全家不是都已经被老回回屠戮殆尽了吗?不知你这族兄?”李年见崇祯不解,于是说道:“启禀圣上,草民这个族兄与草民一族已经无甚血缘,只是同为李姓,两家又曾有个多次交集,是以互称为族兄,只是草民与这族兄却胜似亲兄弟一般。”

    崇祯恍然大悟,又问道:“既然你两家如此交好,如何他会让你流落在外?”李年赶紧解释道:“非是族兄不收留草民,而是草民害怕牵累族兄一家,是以没有投靠族兄。”

    崇祯听李年如此说,也为眼前的少年的义气感动,于是接着问道:“那你那族兄姓甚名谁?哪里人氏?”李年拱手回道:“回圣上,族兄姓李名信,河南开封府杞县青龙岗人氏。”

    崇祯听了李年的话,倒吸一口冷气。他后世曾经看过的《李自成传》中,记载着李自成手下一个重要谋士李岩,在未投靠李自成以前就是叫李信。至于是不是这个李信他却不确定。而对历史中的那个李岩,崇祯记忆中是个很厉害的人。

    在明末的历史上,李岩是一个重要人物。李岩原名李信,河南开封府杞县人,天启丁卯年举人。其父李精白是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崇祯初年在魏忠贤逆案中被定以“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的处罚。

    李岩读书很用功,年纪轻轻就中了举,《明季北略》上说他“有文武才”,从他后来所从事的军事实践活动看,却非虚语。这样一个文才武略的少年公子,大概在当时也是很罕见的。他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济穷人;又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他的性格倒像一个江湖侠士,很喜欢结交朋友,他在杞县名声很好,百姓都称他为“李公子”。

    他是一个被称为“有文武才”、“好施尚义”的知识分子。崇祯13年,李自成从巴西鱼腹山突围出来,轻骑由郧县、均县走河南,李岩参加起义军。《明季北略》卷二十三中惟妙惟肖地记述了李自成与李岩初见面时“相得甚欢”的情景:李岩对李自成说,“恨谒见之晚”,李自成对李岩说,“承不远千里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李岩又说,“将军恩德在人,愿效前驱”,李自成说,“足下龙虎鸿韬,英雄伟略,必能与孤共图义举,创业开基者也”。由此清楚可见,两人谈得很投机,真是相见恨晚。

    李岩入伙后,就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岩很懂得一些舆论宣传的奥妙,他派人扮成商人,在民间广布流言:“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还编出童谣,让小儿到处传唱:“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就是在这一年,嗷嗷待哺的河南饥民如大旱之望云霓,“惟恐自成不至”,“从自成者数万”;李自成从此走出隐伏商雒山中时的低谷危厄,面前展现出柳暗花明的转机。完全可以说,崇祯十三年后农民起义军的辉煌,李岩是多有建树、立了大功的。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